上一篇我們談到了網路的本質是人類溝通管道的一種進化形態,它之所以和傳統的方式很不同,是因為電腦具有多媒體及演算的能力。因此我們不再需要拘泥於單調的文字溝通,反而可以有更豐富的選擇。
更有趣的事情是,當我們聯繫熟識的個人變的容易,我們就進一步的想去聯繫不熟識的、甚至是完全陌生的對象。在傳統上,這件事情是很困難的。因為能「聯絡」即意味著「認識」,那麼「不認識」又要如何「聯絡」?當然,仍然有聯誼或是其他的方法可以達到這個目的,但礙於費用、心態或人身安全等顧慮,雖有路卻不得而行之。
不過網路的出現,完全掃除了這些疑慮。暱名、低價、隨機等特性,使得人們有更多的機會和陌生人接觸。再加一開始所提到的多媒體功能,讓網路上的社群如雨後春筍般的增生。接著我們針對幾個不同管道和大家所熟悉媒介,做一些分析與討論。
EMAIL的第一次接觸
接觸過網路的人,大概都有收發EMAIL的經驗。其實EMAIL的產生是非常自然的,因為人們自古就有信件通訊的習慣,當文字可以透過數位化傳遞,那麼「電子郵件」的概念自然水到渠成。早期一點的使用者,可能經歷過EMAIL的轉寄時代。那時很流行各式各樣的信件轉寄,最常見的包括幸運信、不幸信、好文分享、電子賀卡……等。因為當時網路剛開始普及,許多人利用網路與別人溝通的方式大多是透過EMAIL,收到一封信再轉寄給別人的過程很新鮮,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風氣。
不過這樣的盛況沒有維持太久,過多的轉寄信件產生一種浮濫的感覺。當一天收到的信件超過個人的閱讀量,而大部份又是轉寄信時,通常人們會選擇的是刪除而非閱讀。再加上EMAIL本身也有許多缺點,如信件會寄丟、附檔不能太大、非同步性溝通……等,對使用者來說,是相當頭痛的事。最後擊倒EMAIL的,是資料外流與廣告信問題。因為有心的廣告業者會以正規或非正規的方式取得大量的EMAIL地址,接著無限制的寄送廣告信。造成使用者的信件總是塞滿垃圾郵件,一開始也許還會勤奮的清理,但久而久之,就只有任由荒廢一途。
當EMAIL誕生時,就有人預言傳統信件的沒落。從近幾年傳統郵件的使用情形來看,這個預言可說是成真了。但諷刺的是,EMAIL的王朝沒有維持太久。當然EMAIL沒有完全消失,目前公司行號或是各級單位,無論是要通知員工或聯絡客戶,EMAIL仍舊是相當普及的方式。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也就僅止於此而已。當我們打開信箱,預期看到的大概是一些工作信件、例行性通知或廣告信,想收到來自朋友的問候,可能是很遠的夢。
Support:Tellus Inc.